2025年4月25日,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世国教授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《Advanced Science》上发表了题为“Discovery, Herbicidal Activity and Biosynthesis of a Novel Natural Tetramic Acid from Alternaria Species”的研究论文(Editor’s Choice Article)。该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tetramic acid类天然产物sec-pentyl-tenuazonic acid(S-TeA),揭示了其在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中的生物合成途径及机制。

Tetramic acid(含2,4-吡咯烷二酮)是天然产物中最常见、活性最广、最受关注的化合物之一,其中典型代表是细交链格孢菌酮酸(tenuazonic acid, TeA)。S-TeA是以TeA为先导设计和合成的一个新衍生物,比TeA具有更高的除草活性。本研究首先确认S-TeA是一种天然产物,并明确了天然S-TeA的绝对构型为 (5S, 6S),这为将S-TeA开发成生物除草剂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同时,本研究利用多组学、同位素示踪、质谱、蛋白重组等手段明确了S-TeA是以苏氨酸为起始原料,先通过支链氨基酸合成途径中8个酶在线粒体中合成直接前体AMHA(2-氨基-3-甲基己酸),随后AMHA在细胞质中被NRPS-PKS(非核糖体肽合成酶-聚酮合酶)乙酰化和环化形成S-TeA,最后通过跨膜蛋白AaMFS1将S-TeA排到胞外的合成机制。其中,2-异丙基苹果酸合成酶(IPMS),3-异丙基苹果酸脱水酶(IPMDH)和异丙基苹果酸脱氢酶(ISMD)是AMHA生物合成途径特有的酶,而IPMDH是关键限速酶。AMHA已经被证实是一种天然发生的非蛋白氨基酸,具有抗逆、促生、提质、缓解药害等功能,已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授权和新农药命名“氨甲己酸”,有潜力开发成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诱抗剂新产品。本研究对真菌中AMHA生物合成途径及机制的解析,为基于合成生物学构建AMHA高产工程菌株、实现其高效生物制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
南京农业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单位,钟山青年研究员王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,陈世国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。南京农业大学强胜教授、客座教授Valverde Bernal E. 博士,博士生郭妍婧,硕士生刘晴、张静、张钱龙、杨铭滢和陈启桢也参与了该研究。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(2023YFD1700600, 2021YFD1700100)、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(GZC20231130)及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(2023ZB075)的资助。
论文链接:http://doi.org/10.1002/advs.202416188